有讀者發(fā)來一段和別的賣家的聊天記錄,聊天中對方告訴他,為了確保賬號的安全,人家的團隊從來不刷單,但也運營得不錯。讀者詢問,不刷單真的能夠做好亞馬遜的運營嗎?
這樣的詢問,自然是因為中了行業(yè)中言必稱刷單的毒,以為運營萬般離不開刷單,可是,不刷單究竟能做好亞馬遜嗎?
答案當然是肯定的。
我們來看看一般賣家是怎么做選品和運營的。
很多賣家在進行選品時,首先會用產品關鍵詞搜索去評估一個市場分類的大小和銷量情況,搜索結果首頁(前幾頁)的那些Listing往往銷量又好售價又高,粗略估算就會驚嘆這么簡單的產品居然可以做到那么高的利潤,于是,選擇了,然后發(fā)布上架、FBA發(fā)貨等等一系列流程進行下來,自己覺得各方面基本上都準備得很好了,產品卻紋絲不動,一個單也沒有了??墒窃倩仡^看當初參考的那些Listing,人家依然賣得很好呀!
于是賣家開始糾結,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如此大的差別。
面對這樣的境遇,我覺得作為賣家,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。
如果站在平臺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同類的產品有幾千幾萬個搜索結果,究竟讓哪個Listing展示在前面,這是平臺運算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結果。稍微了解過A9算法的賣家都知道,A9算法中最重要的參量就是轉化率,如果你的轉化率高于同行,系統(tǒng)會自動的認為這是一條好的和消費者需求匹配一致的Listing,于是,會給你更多的曝光。按照訂單總量均衡的原則,轉化率更直觀的體現(xiàn)在訂單數(shù)量上,你的訂單數(shù)量越多,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你的轉化率相對比別的賣家高,平臺也會給你分配更多的流量,于是一個良性的循環(huán)就形成了。所以,A9算法的基礎其實是馬太效應--凡是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拿走。想明白了這個點,作為賣家,你考慮的基點只有一個:如何獲取更多的訂單,讓自己在馬太效應中占得優(yōu)勢。
再從消費者的角度看,消費者的選擇其實是很簡單的。懶惰是人的天性,大部分消費者也同樣是懶惰的,他們一般會從搜索結果首頁或前面幾頁直接選擇一個結果,而這個結果未必是最優(yōu)的(他們本來也沒指望能夠選到最優(yōu));同時,大部分的消費者又是貪便宜的,所以他們會通過價格的維度做參考,比如亞馬遜系統(tǒng)給出的按照價格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就是他們很好的參考系數(shù),同時,大部分的消費者也不愿意為一個沒有評價的Listing當小白鼠做試驗品,所以,他們潛意識中會參考一條Listing的Review,來為自己的購買決定找佐證。上述三點,都是賣家在運營中要貫穿始終的思考的落腳點。
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:不刷單如何做運營?再簡化一點:不刷單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接到訂單?
此時,能夠最直接影響Listing排序和撬動消費者的動作就是低價。因為價格低,你的Listing可以在“價格從低到高”這個排序列表中優(yōu)先被展示出來,被消費者發(fā)掘,然后,又因為價格低,基于對價格的敏感性,消費者甚至會不在意你是否有產品Review也愿意去嘗試一把。對于賣家來說是訂單,對于系統(tǒng)來說卻是轉化率,然后,系統(tǒng)為你的Listing加權,流量更多了。
如果很幸運的消費者收到產品而且對產品比較滿意,這時候的滿意是超預期的,“較低的價格+較高的滿意度”,于是,消費者甚至會更主動的給你留下產品Review,如此一來,僅僅因為產品單價低,一個好的循環(huán)就形成了。
那么低價從哪里來呢?是一味地虧本嗎?自然不是。
賣家從運營的開始就應該養(yǎng)成全局觀,既要對產品品質做好把握,又要對供應鏈做好把控,還要注意比如包裝材質與成本等方面的把握,只有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做好成本把控,才能夠讓你在產品定價時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間,而很多賣家既不做縱向思考(自己過往經營歷史經驗對成本的影響),也不做橫向對比(競爭同行在采取的降低成本的可參考方案),僅僅是盲目基于自己的成本進行各方面的核算,其得出的結論也必然不具備可參考性,也必然缺少競爭優(yōu)勢。
當你能夠把成本降低,當你能夠從成本和競爭兩個角度考量之后制訂價格而不單純的“比競爭同行便宜一點”,你制訂出來的價格絕對會有競爭力,此時,訂單源源不斷而來,訂單來,有排名,訂單多,排名上升,當你能夠實現(xiàn)銷售排名的卡位,當你的Listing出現(xiàn)在搜索結果的首頁,此時,價格還不是你說了算?
*轉載請注明來源——跨境電商贏商薈老魏,更多原創(chuàng)干貨心得請關注老魏QQ757164998。
小貼士:更多跨境電商干貨資訊,敬請掃碼關注下方微信公眾號【跨境電商贏商薈】